首  页 |  政协章程全委会议委员风采 政协提案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
首页 >>>>> 建言献策 >>> 正文

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

 
    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、委员进行了深入调研,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:
    一、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
    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各县(市、区)围绕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总要求,按照“五新一好”目标,以“三清三改”、 “六改四普及”为切入点,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,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突破口,依靠群众,分步实施,整体推进,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起步良好,进展顺利。
    (一)领导重视,开局较好。一是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。各县(市、区)都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,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,建立了领导挂点、县(市、区)直单位帮扶、乡村负责实施等制度,做到领导重视、目标明确、措施具体、责任到人,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,政府主导作用得到发挥。二是示范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。政府通过规划引导、示范引导、资金引导,采取以奖代补、实物补助等方式,调动起示范点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。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,组织由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劳模、老教师组成的“五老”会,自主筹劳筹资、拆除路障、清扫垃圾,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。三是通过宣传引导,一些在外地本籍成功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。“政府主导、农民主体、干部服务、社会参与”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。
    (二)找准切入口,村容整治有起色。各县(市、区)从实际出发,从农民愿望最强烈、要求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入手,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作为切入口,因地制宜,大力实施“三清三改”、“六改四普及”,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,让农民得到看得见、感受得到的实惠。如贵溪市通过开展“农民富、村庄美、风尚好”的示范村建设活动,大力开展“三清三改”,平均每个示范村清路障1992平方米、清垃圾99吨、清污沟31条、改厕46座、增加绿化面积250多平方米,修建垃圾池3座,滨江乡水泉村、泗沥镇畈郑村、雷溪乡胡家村等一批旧村换新颜;余江县大力实施“十大为民工程”,开展以“十个有”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,建设农村公路235.2公里,建沼气池1400座,改厕248个,新改建敬老院12所,涌现了画桥镇百子背峰山村、马荃镇桥背村、下何村、平定乡蓝田张家滩等一批整洁美观、环境良好的文明村落;月湖区新农村建设起步晚,工作力度大,该区姜家渡头村、咀上占家村、任家新村等6个示范村的“脏、乱、差”状况得到明显改观,人居环境得到改善。龙虎山景区磨刀不误砍柴功,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,先行拨出专项资金,按照“八图一书”的标准,对今年的试点村进行详细规划。
    (三)示范引导,建设速度加快。按照“科学规划、量力而行、分步实施、先易后难、整体推进”的原则,各县(市、区)采取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的方式,选择村庄整洁、生态新村、旧村改造、古村保护等不同模式,在国道、公路、景区周边条件较好的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,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带,以点带面,循序渐进,使农民学有目标、赶有方向、比有榜样。如2003年6月至2005年底贵溪市、余江县分别选择32个和13个基础较好的自然村进行小康示范村试点,已初见成效。尽管省委农工部今年只批准了我市104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,但各县(市、区)申报的数字远大于这些,全市新农村建设呈现千帆竞发、百舸争流的局面。
    (四)干群关系改善,各项建设开始起步。新农村建设为基层干部服务农民提供了工作载体,也为塑造干部新形象找到了结合点。乡村干部主动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,干部群众气顺劲足,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。同时,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,一些村镇开始摸索农业产业发展模式,发展新产业,开展农民培训教育,着力培植生猪、水产养殖、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等产业,如贵溪市泗沥镇畈郑村的磨珠加工、流口镇横路村的早田藕、雷溪乡南山村的蔬菜种植,余江县马荃镇的山地养鸡、杨溪乡的养兔,月湖区的花卉苗木种殖,龙虎山景区的天师板栗、道家香米种植加工等均初具规模;一些村镇注重培育文明新风尚,从改陋习、讲公德、树新风入手,开展文明村镇创建、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和文明信用户评选等活动,引导示范村制定村规民约,建立文体活动中心等,示范村倡导文明新风的人多了,村民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。
    二、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:
  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,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,也没有一定的模式。我市新农村建设应贯彻“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”和“多予少取放活”的方针,按照新农村建设“20字”要求,既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统筹规划、逐步推进,建立“农民增收、村容整治、民主管理”的长效机制;又要因地制宜、量力而行,依靠群众、惠及农民,讲究科学、突出特色,做到“有目标但不搞达标,有要求但不搞强求,群众自愿但不搞摊派”,在执政理念上变“为民作主”为“让民作主”。为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:
    (一)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强化农民参与意识,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,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。应以农民为本,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,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。目前我市党政领导和市人大、政协主要领导联系村工作已启动,通过召开座谈会、动员会、组织观看宣传片、发放宣传资料、一家一户上门走访做工作,通过致外出农民工的一封信或发动家属做工作等形式,发挥好外出务工人员支援家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。让新农村建设的目标、内容、措施、优惠奖补政策等内容家喻户晓,引导农民群众抛弃一切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,尤其要与“等靠要”以及陈旧观念彻底决裂,有穷则思变的强烈愿望,树立起“建美好家园,树文明新风,过幸福生活”的信心和决心。强化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,把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起来,变“要我干”为“我要干”。同时科学设置新农村建设示范点,实行自主申报、择优定点、动态管理、以奖代扶、实物补助的原则,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、管理的主体、受益的主体,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引导带动作用。
    (二)发展农业经济,促进农民增收,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生产发展,农民生活宽裕为基础。一是继续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,保护基本农田,完善基础设施,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,稳定粮食总产量,完成种粮每亩增收100元任务。二是搞好产业规划,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。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中,农业产业是基础,新经济组织是纽带。市“十一五”规划中已规划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美好蓝图,各个县(市、区)和乡镇要抽出时间、组织精干力量,按照“希望在山、潜力在水、重点在田、后劲在畜、出路在工”的思路和“品种特色化、基地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、经营产业化、投入科学化”的要求,按照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的模式,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产业规划,选好农村致富“带头人”、“示范人”和“能人”,科技特派员要常驻农村,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积极建立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大力发展“订单农业”,加快发展生态农业,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,发展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。三是壮大集体经济,增强乡村集体财力。加大政策扶持,落实优惠政策,调动农户和农村集体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,吸引内外资的投入。通过土地有偿租用、转让使用权等方式,加快荒地、荒山、荒滩、荒水的开发利用,从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。四是紧密结合全民创业活动,广泛调动农民的创业热情,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,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“阳光工程”,引导农民艰苦奋斗,科学创业,拓宽致富门路,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,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,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。
    (三)创造条件,建立平台,促进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。建设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,为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,逐步减少农村人口。因此,一是要从财政、金融、税收和公共产品投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,集中力量在我市“一带两轴三片区”建成若干小城镇,大力发展民营企业,为附近农民就近就地提供就业岗位,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,也为广大农村实行机械化、集约化农业生产提供条件,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。二是打破就业限制,消除就业歧视,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,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门槛;加快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,建立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信息网络,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;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,建立农民进城的全程服务体系,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,完善就业指导、技能培训、法律援助等各项措施,增强农民职业转换能力,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有效转移。
    (四)加大投入,整合有限资源,建立投入长效机制。由于几十年形成的不合理、不平衡的利益结构,城乡差距不断拉大,建立“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”的长效投入机制势在必行。资金短缺是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,因此:一是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公共财政、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的精神,加大政府投入。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应把新农村建设经费列入预算,并以一定的比例逐年递增。积极争取中央、省里的项目和资金,并优于安排在新农村建设中,国家、省里的各项补助资金要及时足额配套到位,用于基础设施建设。二是整合项目和资金。参照省里的做法,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农口部门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,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办法的情况下,能捆绑的就捆绑,充分发挥资金效益。三是整合人力资源。市、县直单位和部门所挂的各种联系点,如建立的文明示范村、小康村、科技示范村、林业生态村等,一律向新农村建设靠拢,集中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。四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。要以县为单位制定具体的扶持标准,向社会公示,做到公正、公开、公平,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,制定扶持措施,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规费予以减免,相互配合,形成合力,优质服务。五是引导党政机关、人民团体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、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,加强舆论宣传,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、支持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。
    (五)坚持规划先行,实施分类指导,突出新农村地方特色。推进新农村建设,首要的工作就是搞好村镇规划。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做到:一是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,没有规划的坚决不建,在建的立即停建,严禁未规划先建设,边规划边建设,违反规划乱拆乱建。二是规划时问计于民,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,将规划结果提请村民会议审议,并向全体村民公示,既让农民知情,以提高认同感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。三是因地制宜,不搞一刀切,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。新农村建设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地理位置、乡土人情、优势资源、文化内涵、民风特色等进行分类指导,合理规划,尤其是应突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和风貌,避免陷入破坏生态、冲击传统文化、破坏环境的误区。四是适度规划小城镇的规模,预留下一个良性接口,认真研究农村小城镇的规模,充分考虑农村教育、农村医疗市场等因素,对村镇最少要有20年以上的规划设计,使新农村建设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运行,从而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。五是强化监督。对已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,要制定强有力的机制,强化规划编制具体执行过程中的监督,土管和村镇规划部门在审批宅基地时要严格把关,严禁乱占耕地,严禁一户多房(宅)。
    (六)发展农村社会事业,提高农民素质,培养新型农民。建设新农村农民素质是关键。一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,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,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;落实人员和经费,完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,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;深入开展以“八荣八耻”为主要内容的道德、法律、文化、科普“四进农家”活动,经常性开展“卫生庭院”、“星级文明户”、“文明村庄”、“文明信用户”等群众性评比活动,大力倡导文明新风,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、生态环保、文明卫生等意识,培养有文化、守法纪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二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,完善农村公共卫生、预防保健、基本医疗等功能健全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,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,减少农民“因病返贫”。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的建设,使农村广播电视“村村通”、农业节目进村入户,丰富农民群众的文体生活。积极推进“信息下乡、信息进村、信息入户”,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和经济较发达行政村的宽带互联网络,以信息化服务“三农”。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,推进农村敬老院设施建设,基本实现农村“五保”对象集中供养。五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,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,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;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作用,完善村民自治、规范“一事一议”,健全农民自主筹劳筹资的机制和办法,制定村规民约,推进村务公开,加强民主管理,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管理的水平。

 



发布日期:2006-07-24 19:46
类别:建言献策
来源:鹰潭政协
发布:鹰潭政协办公室
[ 关闭窗口 ]
主办:鹰潭市政协办公室    
信箱:ytzhengxie@163.com  电话:0701--6441259
地址:江西省鹰潭市新经济大厦A319
赣ICP备10006595号   赣公网安备360602020000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