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  页 |  政协章程全委会议委员风采 政协提案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
首页 >>>>> 文史天地 >>> 正文

解放前的鹰潭米市

汪明球  王阜福口述    王解先整理
 
    鹰潭,历史上不仅是食盐、土特产、百货的集散地,而且是附近产粮区的大米交易市场和外运中转站。民国时期米业已成为鹰潭工商业的龙头,大米加工厂之多,贸易数量之大,都名列赣东北地区的前茅,在贵溪经济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(一)
    鹰潭过去虽属贵溪县管辖,但因有地利之便,周围的金溪、资溪、贵溪、弋阳、万年、余江、乐平、余干等县的广大农村又盛产粮食,自晚清以来,便逐步形成了以鹰潭为中心的粮食集贸市场。每逢三、六、九墟日,附近农民便推着独轮车,把大米、稻谷运来鹰潭交易,卖了粮,购买食盐和日用品。当时街上的几家米店,都以零售为主,收购粮食的数量不大,除了当地居民买一些粮食外,主要是南昌、九江来的客商坐地收购。据老辈人说,一个墟日的大米销量约在100石(154斤一石)。这个数额在当时人口仅有三、四千人的鹰潭,是很可观的。
    民国肇建,商业日益发展,而各地水旱灾害频繁,又促使粮价上升,因此经营米业获利丰厚。金溪、资溪两县出产的米谷通过农民的推车源源不断地运到鹰潭,使鹰潭米市的上市量和销售量日益增大。20年代初张克臣在鹰潭街上创办了张同泰号米店,这个店营业后,一改过去米店只限于零售的经营方式,转向了以收购、贩运外销为主,为米业商家拓宽了视野,从此各米店采取了新的经营方式,市场不断扩大。这之后,鹰潭街上陆续出现了周益泰(老板周河清)、嘉禾机米厂(经理赵相臣)、桂金茂(老板桂长捷)、杨长富(老板杨来保)、王京泰(老板王京山),桂合记(老板桂贤文)米店。资本较雄厚的除有原已开张的张同泰米店外,周益泰、嘉禾两商号也都拥有千石大米以上的资本,而其余各店资本约在1百石大米左右。
    这时,鹰潭加工的大米通过信江水路,远销到河口、上饶、玉山、波阳、九江、南昌、汉口等地,生意越做越大,鹰潭米市也愈加活跃。当时的正大街(现解放路至天主堂)和横街(现林荫东路至市运输公司),各业商号林立,在多达200余家的商店中,米店就70多家(这些米店的存货都有10石至150石),并逐步形成了现今米集巷至山背路长达1里多的米集贸易市场。道路两旁,农民卖粮的手推车一辆着一辆,每墟日上市量都在千石以上,街上人流不断,很是繁荣兴旺。
    1936年1月15日,浙赣铁路南昌至杭州段通车,鹰潭成了水陆大码头。省内重要产粮县余干、波阳、乐平、万年、余江等地粮商目睹铁路运输的快捷,也改变过去直下鄱湖的老路,纷纷从鹰潭转运。这样,就提出了要有存货转运仓库的要求,新的米行(类似现今代办运输的货栈)应时而起,原有的一些米店也转向大米加工和兼营米行、代办销售,米市有了更大发展,在不到1.5万人口的鹰潭经营米业的商店竟百家之多。市场的内部机制也随之进一步健全,出现了采购(包括下乡和坐地收购、预付定金和合同收购)、加工、包装、运输、销售等一系列相配套的运行机制。新的经营米业的厂商不断涌现,如桂金荣米厂、冯友发米厂、王永顺米厂、王万和米厂、王同丰米厂、刘聚丰米厂、桂长富米厂、桂仁和米厂、刘利丰米厂、王福记米厂、大康米厂、大成米厂、冯同发米厂、周益记米厂和永泰米行、周志祥米行、集成米行等,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张营业的。其中大康、大成、王福记、冯同发米厂都拥有千石大米以上的雄厚资本。
    同鹰潭米市的发展相适应,大米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延伸到了上海、杭州、宁波、绍兴等城市。沪、杭市场上享有盛名的“金溪尖”大米,就是在鹰潭加工从浙赣铁路运去的。1937年“七·七”事变以后,交通受阻,浙赣铁路只能通到浙江省萧山县的临浦,鹰潭大米多集中在临浦转销江苏、浙江各地,运输费用大幅度增加。尽管如此,鹰潭外销大米仍有增无减,日加工量达到24万斤,日外销大米约20万斤,有时一次装车外销大米达到1百万斤。
    米业的繁荣,带动了整个地方经济发展。附近卖粮的农民和外地商客云集鹰潭,为旅馆、饮食、百货、日杂各业提供了发展条件。新开张营业的商店不断出现,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发展更快,40多家旅馆和饮食店遍布鹰潭的大街小巷,其中有以规模大、服务态度好而闻名四方的中央旅社、东南旅社、抗战旅社、一条龙、同乐春等,饮食服务也成了鹰潭当时的第二大产业。
(二)
    张同泰米店是鹰潭最早兼营大米加工、转运、外销的商号,老板张克臣不仅资本雄厚,执鹰潭大米外销的牛耳,而且经营有方,在赣东北和江、浙一带大米销售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。然而,在抗战胜利后,这个营业25年之久的老商号却关闭了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在此不妨回顾一下张同泰老板张克臣的生涯和处境。
    张克臣,原陶瓷厂(现在白露乡锯树岭的市陶瓷一厂)工人,初小文化。在民国初期,他便看准了鹰潭米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,早就酝酿着创办一个米店,但苦无资金,一直未能实现。1920年,他的想法终于得到他岳父(白露乡小英王村人氏)和内弟的支持,决定借给他5000斤大米做资本,以帮助实现其愿望。这年夏收以后,张同泰号米店便在一片锣鼓、锁呐和爆竹声中开张营业了。
张克臣文化不高,但眼光敏锐,很有远见。在经营上,他任用贤能、严守信用、薄利多销、处事谨慎、广结人缘,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得以克服种种困难,站稳脚跟。他为了拓宽外销渠道,有时不惜让利到无利可图也成交销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在赣东北和沪、杭一带的大米市场上,树立了张同泰号“信得过”形象,从此生意蒸蒸日上,成了当时鹰潭首屈一指的富户和米商。
    然而,旧社会的民族工商业是在夹缝里生长的,俗话说“树大招风”,张克臣发了财却引起了地方腐恶势力的妒忌,他们想方设法敲榨他。1943年,以帮会势力起家的桂文芳当上了鹰潭镇长,绝大部分商家都惟命是从、毕恭毕敬地送上礼钱去“孝敬”镇长,而张克臣却倚仗绅士桂仙园(原鹰潭小学校长)这位亲家的声望没有送去礼钱。桂文芳对此甚为恼火,决意给张克臣一点颜色看看。于是捏造事实,散布流言,说张运粮到浙江临浦是转往敌占区“资敌通敌”。这个似是而非的报告送到了国民党上饶专员公署和贵溪县政府,虽然经一年多时间的调查,但并无实据,因事关“资敌通敌”,也只好指示对张克臣“着即查办”。当桂文芳据此去拿问张克臣时,张已事先得到消息,躲到了伪保安十六团团长汪怀仁(汪是张的亲家桂仙园的至交)的家中,一度中断了对业务的管理。半年过去,日本鬼子投降了。张克臣“资敌通敌”一案,在汪怀仁和桂仙园等的关照下,因无实据,也就不了了之。
    张克臣受此打击后,心怀不平,锐气顿减,这时他的爱妻又不幸因病去世,因此晶渐消沉,他的理想从此泯灭了。1945年秋,张同泰米店宣告关闭。这个宣赫一时的张同泰米店在鹰潭消失了,它预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。从此,鹰潭米市在社会动荡、物价飞涨的形势下,逐渐进入萧条时期。
(三)
    鹰潭米市的发展,一直伴随着不同形式的阶级斗争,这里需要提到的是1942年那次规模巨大的农民同米商的斗争。这年,鹰潭农村干旱歉收,米店、米厂生意清淡,大户趁机囤积居奇。面对这一困境,大小米商进而实行新规,农民推来一车米,结算时不仅要扣除百分之二的手续费,而且角以下的零头均被抹掉,实际上是变相压低收购价,而当地望族桂姓农民却另外,这种不合理的歧视性做法,导致了广大农民的愤慨。小英王家村王满华等十几位农民多次出面交涉,要求取消定规,做到公平合理,一视同仁,但遭到拒绝,终于酿成砸店风潮。一天,小英王姓农民一千余人聚集一起,浩浩荡荡向鹰潭开进,沿途不少百姓纷纷加入队伍,进城时已达3千余人。事前他们约定,不拿、不抢、不砸南杂百货店,只砸米店和米厂。进街后50多家米店依次被砸,柜台、窗户一片狼藉。贵溪县县长徐业道闻讯,于第二天亲自领兵包围了小英村,声称要捉拿领头人,在遭到农民的顽强抵抗后,才被迫回转贵溪。时隔不久,上街探听消息的农民王四林等二人被捕,坐了一年牢,小英村人花了不少钱才赎出来。虽然如此,广大农民仍坚持斗争,不达目的决不罢休。为此,他们轮流在进鹰潭的交叉路口堵截大米上街,劝说米农转到双凤街另立米市,他们的主张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响应,鹰潭米市一度冷落。这样一来,米业界只得被迫取消不公道的规定,从此,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。这场斗争,以农民的完全胜利而告终。


发布日期:2006-11-16 09:32
类别:文史天地
来源:鹰潭政协
发布:鹰潭政协办公室
[ 关闭窗口 ]
主办:鹰潭市政协办公室    
信箱:ytzhengxie@163.com  电话:0701--6441259
地址:江西省鹰潭市新经济大厦A319
赣ICP备10006595号   赣公网安备36060202000004